足迹
穿越崇祯朱连最新章节万历的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620章 平辽?(第1页)

“该怎么搞钱呢?”乾清宫内,崇祯又开始呆呆发愣。历代王朝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,历代王朝也都会被同样的问题击垮。崇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吗?显然不能!但是他能想办法延缓问题爆发的时间。开海?时机不成熟。暂且不提朝廷内部阻力,首先开海就绕不开东南沿海地区。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海盗头子是郑芝龙。他半官半匪。黄蜚的水师缺少战船,水兵尚在训练当中,不足以和郑芝龙对抗。在没有绝对的把握前,他不会对郑芝龙下手。而且想对付郑氏集团不能只从军事上入手,还要在经济方面发动攻势。节流也不现实。因为每个地方的预算都不能砍。停了官员俸禄朝廷会停摆。停发军饷士兵会哗变甚至投敌。尤其是朝廷九边大军,最近大的战事虽然没有,但与建奴、蒙古人每个月都会发生几场小规模战斗,双方互有伤亡。于情于理也不能拖欠。至于移民,这是一项长期工程,早点种树早些乘凉。以上预算都不能砍,能砍的好像只有修陵寝的钱可他是大明皇帝,一国之君。四季常服不过八套,给自己修墓地怎么了?最关键的是,很多官员都靠这项工程挣钱。他们吃着崇祯的饭,不会砸崇祯的锅。但是停工之后就不敢保证会不会砸了。为了朝廷内部稳定,这项工程无论如何也不能停。皇帝和官员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益维护。钱也好,权也罢。转账不能停。转账一停,感情归零。既然开海和节流都不行,那么只能从税入手。想多征税就得改税法,做到有法可依!与田有关的税一条鞭法足矣。一条鞭法和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从征税角度来说只有一点不同: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(丁税)。摊丁入亩则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“废除”了人头税。崇祯在穿越之初就宣布继续用一条鞭法征税。政令最忌朝令夕改!所以他短时间内不会修改一条鞭法。商税?邮驿司设立不久,好不容易开始了运转,不宜此时变动。还能征什么税?或者说,还能完善什么税呢?好像暂时没有不对,有了!抄家!八月末,崇祯接到了江南送来的公文。“皇爷,李阁老身体愈发虚弱,他在公文中说无力继续追税,请求回京复命。”内阁次辅范景文打开公文后念道。崇祯沉默了一会。李邦华是工作狂,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说自己身体不行。这么说,显然是真干不动了。“还有哪几个省份没有追税?”崇祯问。“福建,两广,云南”范景文说道云南后停了一下,“文安之正在云南主持大局,臣以为不必再往云南派遣钦差。”“另外”“有什么说什么!”崇祯瞪了一眼范景文。“李阁老在信中说其实南直隶,浙江士绅的欠税只追了一部分。”“什么叫只追了一部分?”“这两个地方是朝廷赋税重地,李阁老怕这两个地方乱了会影响朝廷大局,所以前两年追税时并未严格按照欠税数额追税,而是和当地士绅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数字,让他们补齐。”崇祯没说话,默认同意。当官的规矩是新官不算旧官账,李邦华能追缴数千万的赋税已经尽力了。举个例子。大明朝官员调动后,前任官员会留下各种各样的问题。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欠税。甲朝中有人,不交税。乙贿赂了官员,也没交税。新官员到任后有两个选择。一,追缴欠税。二,无视欠税。追缴欠税会得罪甲的靠山,同时还有可能牵扯出乙的贿赂案,得罪前任官员。如果前任官员降职还好,要是升职了麻烦不言而喻。所以新官往往会选择第二个选项,避免被牵扯其中影响自己的仕途。李邦华虽然想追回所有欠税,但是其他官员不想。没有官员执行命令,李邦华什么也做不成。所以崇祯对此事持默许态度。“范尚书,朕有件事想请你帮个忙。”崇祯忽然换了个话题。范景文虎躯一震,露出一副警惕的样子。崇祯很少说请字,说帮忙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。所以范景文第一反应是:陛下要害谁?他当然不会把话说出口,而是躬身问道:“臣受不起请字,更谈不上帮忙,陛下有什么事直接吩咐就好。”崇祯脸上带着笑意:“你是北直隶吴桥人,背后肯定有北直隶商人和士绅支持,当商人和士绅的利益的发生冲突时,你会偏向谁?”崇祯这句话问的虽然很委婉,但是问题很尖锐。老狐狸范景文瞬间明白崇祯的意思,他犹豫片刻后说道:“谁对朝廷有利,臣就偏向谁。”“这是你一人的想法?还是说其他官员也这么想?”“臣不敢妄加推断,但是臣觉得大部分官员都会这么想。”“第二个问题,”崇祯接着问:“李阁老此番回京后大概率会告老还乡,朕打算让你当首辅。”“臣惶恐!”范景文急忙施礼。“别急惶恐,”崇祯脸上笑意不减:“李阁老任内阁首辅期间主要干了三件大事,抗流贼守京师,重造京营,追缴赋税!”“范尚书若是当上内阁首辅,第一件事做什么?”“筹备平辽之事。”范景文深吸一口气,缓缓说出了藏在心里多年的话。“平辽?”崇祯很久没听到这个词了。他甚至以为朝中文臣们已经接受了目前的局面。在某些人看来反正辽东入不敷出,不如维持现状减轻朝廷压力。崇祯站起身倒背着手在大殿里来回踱步。平辽可不是简单说说而已。不但要拿出无数钱粮,还要做好损兵折将的准备。“范尚书有平辽之策?”范景文惭愧的笑了笑,“算是有吧,但目前还不能实施,只能筹备。”“什么叫算是?”“因为这个平辽之策不是出自臣之手,而是另有他人。”“谁?”崇祯停下了脚步。“时任登莱巡抚袁可立所实施的平辽之策。”